文旅高质量融合是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高度重视,并作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等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揭示出文化和旅游的深刻联系和内在规律,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因文化更富魅力和趣味性,文化因旅游更具有活力、传播力、更加彰显渗透力和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对文旅高质量融合助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针对性,为做好新发展阶段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工作指明了方向、理清了思路、提供了遵循。
然而伴随着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纵深推进,也面临着若干发展瓶颈和挑战:现阶段文旅融合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融合的体制机制不顺畅,融合的目标定位不清晰,融合的领域较为有限,融合的手段相对单一,融合的产品业态有待拓展,缺乏有影响的文旅IP产品,导致文旅融合广度和深度不够,“为融而融”“融而不合”的现象较为突出,明显弱化了文旅融合发展的成效,难以对文化强国建设形成均衡性、整体性、可持续性的强劲动能。当前,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高度,进一步深化对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坚持铸魂立心、以人为本、融合发展,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增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文化自觉、行动自觉。
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文旅融合提出了新要求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建设长征、长城、大运河、黄河、长江等国家文化公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把5大公园打造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和标志、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标识、凝聚中国力量的共同精神家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文化体验空间的重大文化工程。文旅高质量融合的目标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旅融合必须以文化铸魂,旅游筑基,文旅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内在规律,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思想精华,在文化自觉基础上不断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大力推进文化铸魂、实施文化赋能,推进文旅融合、实施创新发展,有助于推进文化和旅游业态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促进优势叠加互补,放大乘数效应,形成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强大合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旅高质量融合的底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淘洗出来的智慧结晶,昭示了中华民族的璀璨历史,展现了各族人民的伟大智慧创造,也是中华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湖南时指出,岳麓书院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策源地,将岳麓书院的历史地位提升到新的高度。岳麓书院作为湖湘文化的重要源泉和中华文化的地标,也是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为湖湘文化的融合传播创造了广泛的发展途径。
当前,传统优秀文化在文旅融合方面存在挖掘难度大、表象形式较为单一,产品同质化明显。经济效益低下等问题,因此,需要充分挖掘特色传统文化资源,大力加强和推进文物、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从“两个结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高度,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修身治国平天下、经世致用、和谐仁爱等优秀文化的“两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关键在于加快产品融合创新,创新文物展示方式,“让文物活起来”,持续不断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要在扬弃中继承和发展,辩证取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守住中华文化本根,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以文旅高质量融合推动文化强国建设,善于克服不良文化的影响与危害,让优秀传统文化立根铸魂,占领主阵地,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引领新风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发展相融相通,服务于文化强国战略目标,对内有利于净化灵魂、凝心聚力、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对外有利于反映中国立场、体现中国智慧、展示中国形象、传播中国价值的理念。
红色文化、革命文化是文旅高质量融合的本色。近代以来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在党和人民的伟大斗争中培育和创造的思想理论、价值追求、精神品格,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既是中华民族革命斗争历史的高度文化凝聚,也是中国精神在革命年代的主要表现形式,寄托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时指出“十步之内,必有芳草”,湖南如何立足于“伟人故里、将帅之乡、红色热土”的优势,挖掘好、利用好、发挥好湖湘红色文化资源”,大有文章可做。
汝城沙洲村,“半条被子的故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本色;要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该村以弘扬红色和瑶族文化为主线,聚焦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红色精品和湖南(沙洲)红色文旅特色产业园,借力红色旅游彻底摆脱了“吃不饱、没被子睡”的历史。沙洲村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4356元提升至2020年的15000元。村集体收入从2014年的0.36万元提高到55万元,入选“2019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十八洞村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首倡地,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湘西篇章,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打造了学习教育、红色研学,充分发挥红色地标的宣传教育功能,成为新时代红色资源和红色地标,彰显出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村民年人均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提升至2020年的18369元,村集体收入由零激增至2020年的200万元以上,精准扶贫和红色旅游引领山村实现蝶变。
目前,红色革命文化与旅游融合深度不够,发展内容有待进一步丰富,文旅新业态有待拓展,因此,要将红色资源和区域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有机结合,加快融合党性教育、党史教育、国防教育、国情教育,大力拓展红色旅游、研学旅游、乡村旅游,特别是做好“红色旅游”“研学旅游”这篇大文章,打造红色旅游复合型现代产业体系,激发红色资源“乘数效应”。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旅高质量融合的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代表着时代进步潮流和发展要求,并涌现出一批具有时代特色的先进人物和道德楷模。
雷锋精神是中国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是中国精神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模范雷锋以“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召一批批青年群体争相瞻仰学习,雷锋故居等场所作为全国青少年德育基地,是湖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和重要的精神文明建设窗口,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已成为传承红色基因、体验红色旅游的重要场所。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一生在田野,在几十年杂交水稻研究的风雨历程中,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坚定意志和顽强毅力。安江农校纪念园保留了37年在此工作所建的袁隆平旧居、办公楼、教学楼、杂交水稻温室、印塘和试验田等各类教学及科研设施,现已成为游客争相到访的重要人文景观,是先进文化与旅游发展结合相得映彰的典范。
目前,先进文化与旅游融合比较薄弱,挖掘深度不够,融合程度不深,表现形式比较单一,呈现内容较为枯燥,因此,下一步需要加快业态融合和产品融合,深入提炼先进文化和挖掘模范事迹,丰富传播途径和方式,拓展文化旅游、研学旅游、红色旅游等市场,让更多的人能够潜移默化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教化。
二、文旅高质量融合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建议
创新是新时代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展望“十四五”,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新部署、新要求,亟需在体制机制创新、体验场景创新、技术应用创新、产品融合创新、业态融合创新、国际交流传播、融合发展保障等方面持续发力,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新格局。
一是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加大文旅融合制度供给。观念冲突和体制障碍是当前文旅融合发展最大的阻力,观念融合和体制改革破局是当务之急。文化事业和旅游发展在很多领域具有交叉性和融合性,强有力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能更好地提升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成效。例如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纵跨15省,存在体制机制不顺畅、跨区域合作不畅、同质化比较严重,推动进展成效不大等问题,制约了国家文化公园整体推进,因此,探索适宜发展的体制机制成为融合发展的重中之重。
首先,要深化文旅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国家文化公园立法》,创新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明确政府各部门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
其次,科学制定文旅融合发展政策和制度框架,建立文旅融合相关指标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和评价体系。
最后,完善文化与旅游融合高效运行机制,谋划建设一批重要工程、重点项目、重大举措,力争政财政、金融、用地和人才等方面予以倾斜,使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真正体现国家意志,成为以人民为中心的文旅融合示范高地。
二是打造文旅体验场景,持续强化文化育人功能。
文化强国建设,人才是关键。弘扬传统文化,育人是根本。针对当前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存在文化育人功能发挥不足的挑战。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任务就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立德树人,三全育人。
一方面,构建文旅融合体验新场景,发挥文化对旅游的引导作用和旅游对文化的载体作用,通过研学旅游发展,依托多种旅游资源让游客在游玩中体验、感知、潜移默化的学习相关知识,达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一方面大力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活动,让大中小学生倾听红色故事、革命故事等、分享红色感悟,发挥红色文化、革命文化、先进文化等是培育人才的鲜活教材、生动教材、最好的教科书和营养剂的作用,通过研学和调研活动达到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人、塑造人;用先进文化引领人、感召人,用红色文化沁润人,使红色文化深深烙在青年学子心中,使红色文化真正成为铸魂育人的活教材和精神动力,让年青一代更加坚定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培育堪担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是强化技术应用创新,彰显多元文化价值魅力。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传播形态的演变,将先进数字技术植入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全过程,将极大地提升文旅产品的展示覆盖面和传播触达率,为文旅消费提供更具沉浸感和感染力的旅游体验。
一方面,探索“文化+创意+科技+旅游”的融合模式,利用5G、VR、AI、大数据等数字科技手段,融合声色光影等技术特效,将湘江战役、通道转兵、遵义会议等长征文物文化资源转化为3D动画、4D影像等数字模式,拓展红色文化数字化展示方式与活态化传承模式,真正让红色文化教育入眼、入耳、入脑、入心。利用先进的云技术如云展厅、云游APP、移动课堂,使红色文物活起来,红色场景亮起来。
一方面,加强文旅与数字融合的示范场景建设,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对传统景区进行改造升级,推进智能景区建设,形成一系列文化旅游消费“新爆点”和旅游经济增长点。
四是推进产品融合创新,潜移默化释放文化动能。随着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文旅高质量融合成为旅游消费的新亮点和增长点,囿于文旅融合深度不足、范围领域单一、发展成效不大,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需要尚存差距。
首先,盘活用好各类文物资源,推动有条件的文博场馆改扩建、提高展陈水平,推动更多文化资源纳入旅游线路、融入景区景点。其次,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推出一批承载革命文化内涵、群众喜闻乐见的红色旅游产品。最后,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把更多文化内容注入景区景点,如湖南省以红色文化(韶山)、绿色文化(张家界)、古色文化(传统村落代表湘西)为特色,打响“伟人故里、风景独好”品牌,打造有重要影响的文旅IP产品,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精神共同体并强化情感认同。
五是加快业态融合创新,推动精品文化活态传承。推动文旅产业与相关产业跨界融合,旅游+和+旅游,释放裂变叠加效应,打造兼具文化和旅游特色的新业态、新主体、新模式,促进文旅业态交叉渗透、跨界融合。
首先,加快传统产业提质升级,推进红色旅游、旅游演艺、文化遗产旅游、主题文化公园等融合发展,打造开发集文化创意、度假休闲等主题于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和综合体。如张家界《魅力湘西》被评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展示了湘西少数民族文化的无限独特魅力,用文化软实力提升了张家界乃至中国湖南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常德《梦回穿紫河》文旅项目开创了湖南文化旅游流动舞台实景秀先河,宁乡《炭河千古情》引爆全国文旅市场。
其次,加快培育文旅新业态,进一步拓展文旅要素,大力发展研学旅游、康养旅游、低空旅游、智慧文博等新型文化旅游业态。
最后,推进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创立一批文化主题鲜明、文化要素完备的爱国教育基地、实践基地和研学旅行基地,建设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旅游目的地。
六是拓展国际旅游市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国际文化交往生动见证了中华民族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频繁交往交流交融,加快推进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有利于推进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方面,文旅融合是开放交流、国际互动的重要渠道,也是推动更多优秀文化产品、优质旅游产品走向海外的重要窗口,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传递中国之美的有力手段,凝结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力争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拥有更多话语权与影响力。围绕湖南省委提出“三高四新”战略,积极推进对外扩大开放,简化程序和手续,入境旅游便利化程度,提高涉外旅游接待服务水平,把湖南打造成为“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如湖南紧抓利用好中俄“两河流域”青年论坛、中俄红色旅游合作交流论坛契机,以中俄两大母亲河(长江、伏尔加河)和两大伟人(毛泽东、列宁)为联结元素,跨国红成为色交流的重要纽带与平台,全方位展示中华文化和湖湘精神的重要桥梁和窗口,进一步激发红色旅游的交流交融价值。
一方面,文旅融合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旅游是凝聚“五大认同”的重要场域,铸牢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文化交往与旅游活动是各民族你来我往、交融汇聚的重要实践场域,是旅游者感知旅游意象中民族符号的重要途径,在通过非惯常环境下旅游流动空间的建构和持续重建,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感知,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七是创新融合保障机制,强化文旅融合服务支撑体系。推进文旅高质量融合需要构建强大有力的保障支撑,既要建立健全文旅融合的保障体制机制,又要从交通通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建强支撑网络。
首先,要围绕“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需求,持续完善和创新组织领导机制、要素保障机制、激励督促机制、富民共享机制,高效保障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实践。
其次,加快建设适配文旅融合发展的基础设施,全面优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统筹改造一批文化和旅游综合服务设施,提高公共服务覆盖面和适用性。
再次,统筹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设置,在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修建、改造中,增加文化内涵,彰显中国特色、中华元素、地方特点,充满文化味。
最后,提升入境旅游便利化程度,增强涉外旅游接待服务水平,设计体现“美丽中国”的文化旅游线路和精品项目,引导亿万游客成为中国形象体现者、中国故事讲述者和中华文明传播者。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文旅高质量融合的窗口期,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期,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让旅游更有“诗意”;用旅游的载体传播文化,让文化更有活力走向“远方”,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业态融合、探索业态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等新模式,丰富文旅融合内涵,把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多彩民俗文化、绿色山水文化等纳入旅游的线路设计,有助于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文旅深度融合。下一步,要积极推进“旅游+”跨界融合发展,文旅高质量融合应立标打样、铸就品牌,成就名牌,科学谋划一批文旅融合示范区、引领区,规划建设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蓄力打造一批富有湖湘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以重点工程、重点项目、重大举措为抓手,推进文旅高质量融合,努力实现创新发展,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旅游强国建设作出积极贡献。(作者系美高梅mgm1888公司官网教授王兆峰)
来源:红网
作者:王兆峰
编辑:陈雅如
原文链接:https://moment.rednet.cn/pc/content/2022/06/15/11391964.html